僧肇后罗什一年(公元四一四年)卒。公元四三九年北魏统一北方(南方则刘宋已开国二十年)。西元四四六年,北魏太武帝毁佛。故自什肇之后,北方之般若学实已日渐衰落。然自北魏至北周亡于隋(西元五八一年),此数十年间,北方仍有佛教各宗派之流行。其重要者有四宗。
南北朝隋唐之分合及其年代,特以表式列述如下:
(一)“毗昙宗”
阿毗昙或阿毗达摩,本指论藏,而六朝时则专指小乘一切有部之学。简称毗昙。此宗最有成就者是慧嵩与志念师徒。(慧嵩,高昌国人,早年来中国,晚年居彭城,卒于北齐之时。)志念卒于隋炀帝时(西元六〇八年),其弟子慧休为玄奘之师(玄奘之师不止一二位)。
此宗之主要教义,是宣说一切法皆有自性,可视为唯识妙有(变现现象)之前身,一切法因缘生,但既经呈现,即皆有一定之体性(指形成物类之质素,相当于结构之性)。故北齐慧远又名之为“立性宗”。(慧远,南道地论师慧光之再传弟子,卒于隋开皇十二年,西元五九二年。)
(二)“成实宗”:
罗什译《成实论》,是为利便初学。其门下僧嵩、僧导、道猛等大加弘扬,齐梁之时遂风行大江南北,竟掩盖般若三论之旨。
弘“成实”之学者,最初亦兼弘三论,后来偏弘成实,又与法华(如言真俗二谛相即)涅槃(如众生有佛性)合流,乃成所谓成实大乘师。
实即——
(1)成实虽反毗昙之一切有(一切法有自性)而言我法二空,然未能即就诸法而言当体即空。此则未能舍小入大。
(2)其言真俗二谛相即,其相即究竟为一体或异体,成实学者亦有异说(纲宗不明,故生异说)故成实论乃一过渡性之思想,对真空与妙有皆无究竟解说。(对真空方面只言我法二空,未言法性空。对妙有方面,未能从空入中道。在佛教思想上只有历史之意义,本质之意义不够。)
后来,重整三论宗之吉藏大师对成实宗严加贬斥,又经天台智者之融摄(如真俗二谛相即,天台亦言之),此宗遂衰落无闻。唯其义旨略近三论,能破“自性”见,故北齐慧远又名之曰“破性宗”。
(三)“般若宗”:
般若之学,自罗什僧肇之后,在北方日渐衰微。北齐慧远乃地论涅槃一系之僧徒,故以为般若言空,不如真常(圆实)之义。所谓“虽说无相(空),未显法实(真)”。故名般若学为“破相宗”(破缘起假相)。
(四)“地论宗”:
慧远心目中之“显实宗”,是以地论宗为本,南道地论言“真性缘起”(真性亦是真心,如来藏心、如来藏性),以为生死(流转)涅槃(还灭)出于同一真心,有似于起信论之一心(如来藏心)开二门(生灭门与真如门)。
所谓“地论”,即世亲(天亲)之《十地经论》,本为解释《华严经》十地品之作,代表世亲早年之思想。世亲之成熟思想是虚妄唯识,其路数是“妄心为主,正闻熏习是客(客、谓乃外缘,非内因)。但《十地经论》却有导至自性清净心之倾向。
西元五〇八年,印度僧人菩提流支(北道)与勒那摩提(南道)在洛阳译出地论,但二人议论却不相合。至流支弟子道宠与摩提弟子慧光,遂各立宗派,道宠一派称相州北道,慧光一派称相州南道。
两派争论之焦点,是阿赖耶识之真妄问题。
(1)南道派以阿赖耶识为真,认为阿赖耶识能生一切法,即是(等于)真如法性生一切法。
(2)北道派则以阿赖耶识有真妄二义,一切法从阿赖耶识生,而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的,此则走向“真心为主,虚妄熏习是客”的路数。
北道派之说,与后来摄论师真谛之说相近。但北道之地论师说阿赖耶通真妄,而重在说真。摄论师亦主阿赖耶通真妄,而重在说妄。赖耶既为妄,故真谛又另立第九“阿摩罗识”为真。
至于后来智者、吉藏指地论师以阿赖耶为真凈,大抵是指南道派而言(因北道派不盛,未引起注意)。但无论南道北道,皆盛弘真常唯心之学,而成为北方佛学之主流。
当时除地论师外,真常系之经典如“华严、涅槃、胜鬘、法华”等,亦先后译出而广为讲论。另有菩提达摩之南天竺一乘宗(一乘即第一义乘,又称佛乘),亦倡真常唯心(楞伽印心)之说。
编辑排版:其嘉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总目录及索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台北学生书局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