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这个词语啊,可以追溯到《易经》,《易经》的贲卦。山火贲是由下卦离,上卦艮,下离上艮这两个小卦合成的一个大卦,称为贲卦——山火贲。
离的卦象是火,其义为明;艮的卦象是山,其义为止。两个意象合起来,于是这个贲卦就有“光明多彩,蕴涵安定”的意思。贲卦的彖传有一段话说: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最后这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简约成“人文化成”四个字,“人文化成”又简约成“文化”两字。于是,“文化”一词的本义,其全文是“人文化成”;而“人文化成”,是由“观乎人文,化成天下”而来;而“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是因着“文明以止,人文也”而来。“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是对照着“刚柔交错,天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而说。所以我们要了解“文化”两字的原义,应把这一大段文章的意思都包涵进去才行。
为什么说“刚柔交错”?所谓柔卦是两阳一阴的卦,刚卦是两阴一阳的卦。离卦是属于柔卦,由下往上,是一阳一阴一阳;而艮卦是刚卦,是一阴一阴一阳。贲卦是刚卦和柔卦的结合,当然也可以解释说这卦里有阴爻、有阳爻,所以有“刚柔交错”之象。
“刚柔交错,天文也”,什么叫做“天文”?就是阴阳造化所表现的文章,天地万物所表现的丰彩。所以这个“天文”,不是对宇宙星体及其运行的研究的那个“天文学”的天文;“天文学”中的对象,虽然也可以说是老天所表现的“文章”,但是我们现在所说“刚柔交错天文也”中的“天文”,意义比较广,举凡天地万物自然界的各种表现,都是“天文”。这里的“天”,是“自然”的意思,比如说虎豹的纹路,跟犬羊的毛色不同,山河大地、草木鸟兽,各有其特质;那是自然如此,叫做“天文”。“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我们对天地间各种自然现象,观其变化,可以明其理则,可以因时、因地有所对应。
接下来,“文明以止,人文也”中的“文”,是对比上面的“天文”说下来的。我们普通说“文”,往往连着另一个字,说“文章”。文章就是“丰富的表现”。例如我们说一个人做文章,为什么叫“做文章”?《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说:“乐竟为一章”。“错画”,交错的图案,就是内容丰富的意思;“乐竟”音乐章节的结构,就是表现彰显的意思。所以要做文章,必须主旨明白、内容丰富,否则就不成“文章”;甚至结构不精巧、声气不显扬,也不算好文章。因此有“文”必定有“章”,“章者,明也”,也可以说有“文”,就有“明”,天文的表现丰盛多彩,有“文”有“章”,因“文”而“明”,叫做“文明”。“文明以止”,“止”,就是“止于至善”那个“止”,不是“停止”,而是“安住、安止”的意思;“停止”是静态的停在那里,“安止”是动态的,可以从体开用。那“文明”安止了,安止在哪里呢?我们从上下文可以明白,是“安止在人的生命中”,其实就是“安止在人心中”。
本来是天地有文有明,而“天之文明”何以能安止于人心?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自然之文明,是自然界中的事,它只摆在那里,与人无关,乃是人使之安止于心,而起作用。也就是人能从眼前的天地万物之鲜明,察其理则,体其次序,人心体贴到天地“刚柔四时的变化”,于是继承了天地的“文明”,而开发出人特有的“文明”。这种“人类”自我开发的“文明”,就叫做“人文”,所以说“文明以止,人文也。”各位!你要知道这是一种很“不得了不得了”的观念!人类在这里表现了很高的智慧!为什么?因为天地万物所有表现都只能是“天文”,唯有人,可以吸纳天文而转出“人文”。你可以想一想,猫跟狗、虎跟豹,它们都有天文,但我们很少听到过“猫文”、“狗文”、“虎文”、“豹文”的,我们只听说过有“人文”,因为只有人,才能使“文明以止”,而开出“人文”。
有了“人文”,接下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个“观”就是观照,观照即能体会,体会则能发扬,体会发扬了人的光明,叫“观乎人文”。人都是天之所生,都在天文与人文之感应中,所以能“观乎人文”的贤哲,就可以拿“人文”来“化成天下”。“化”是教化,“成”是成就。教化成就什么呢?使天下之人都变化其气质,以合于天文与人文。人也有天文的部分啊,你长的五官、四肢百骸,气秉的清浊、天赋的聪明笨拙就是天文。而人也可以有人文啊,人的自然天性中有光明也有黑暗、有智慧也有愚昧,如何变化其黑暗以趋向光明、改善愚昧使转成智慧,便是人文的范围。
有大智慧的人,能够观乎天文,了悟人文,我们称为圣贤。而他所了悟到的道理,原来是人心通于天心。而且每个人的人心都是一样的,都可以通于天心,只不过有的未尝开发,所以有先觉后觉之分。孟子所谓“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所以先知能觉后知,先觉能觉后觉,其实都本于人心之同然。因为人心之同然,所以,“人文”才能够“教”,能够“教”就能够“化”。化除人类心性的驳杂而归于纯净,也可以说化除险恶的人心而归于天心。“教”而“化”,叫做“教化”。古文《尚书》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道心是很隐微很微妙的,所以道心是难以把握的;人心是很不稳定很危殆的,所以人心往往是随波逐流向下堕落的。如果在人心惟危之处受到教育而起变化,使他常以道心为主,使他微小微妙的道心得以发扬光大,这样,因着人心体悟了天道、开创了文明,以此为教,以变化人性,总称为:“人文教化”。这样的“人文教化”,才是“文化”一词的本义!有智慧的老师,必定会将他所悟得的“人文”,教他的徒弟;有智慧的父母,必定会将他所悟得的“人文”,教他的子孙。这样,师授徒、父传子,这样一代“传”一代,而成“统”绪,叫做“传统”,叫做“文化传统”。只有“人文教化”的“传承统绪”,才可以称为“传统”,这又是“传统”的本义。假如有人从心灵中证悟了高度的智慧,又深透到纯净高明的境界,就是所谓的“圣人”。他以“先知”觉“后知”,成为民族心灵的导师。所以所有“圣人”,都是“教育家”,而且是“永远的教育家”,像孔子、像释迦佛。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圣人,那这个民族就没有“文化”,没有“传统”可言。有了“文化”、有了“传统”,假如这个民族不绝灭,因为人心不死,这个“文化”就不会死、“传统”就不会断,而且可以流传到外族、流传到全世界去。“文化不死”、“传统永续”,这是“文化”和“传统”两词内涵中必有的意义。
一个民族要出圣人是不容易的,不一定每个民族都有圣人的、身为中华民族的子孙的我们,请你想一想,我们的民族有没有出现过圣人?假如没有,那可以从你开始,你也能够文明以止,你也能够开创圣贤事业。假如有,我们有圣人,那你就要体贴这个圣人;你体贴圣人,原来是体贴你自己,你体贴圣人之心,其实是体贴了天心。因此圣人的教导不是来告诉你他的所思所想所成就,他只不过是来启发你!所以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的教导叫做“启发”。何必害怕圣人!圣人跟我们是最亲切的朋友,因为他所开发的就是我们的本心、他的心同于你的心。他所开发的人文,就能教你、就能让你变化,叫做“文化”。“文化”的活动,随时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
文化必定流传,流传必定有统绪。比如儒家统于孔子,道家统于老子,佛家统于释迦牟尼佛。凡是“传统”的源头,一定是从大智慧中流出来的,而其子孙的传承,一定要归宗到原初的智慧。严格来说,有“智慧”才有“文化”,有“文化”才有“传统”;如果你说我们四川有“吃辣椒的文化”,有“赌博的传统”,那算什么文化,什么传统?不是什么东西都有“文化”,都有“传统”。一个民族唯有有文化,可以体贴天心,变化人心,成为传统,这个民族才叫作“有文化的民族”。
查看原文《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文化之源流与当代之传承》
编辑排版:其嘉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文化之源流与当代之传承》。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