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 从两封家书看钱氏家族的家教家风——钱穆致孙女钱婉约

    原文标题:钱穆给孙女钱婉约开的书单   钱穆二子钱行的女儿钱婉约,是在孙儿女一辈中,钱穆最喜欢的一个。一则是她继承了钱氏治学家风,研究文科;二则是她喜欢读书,这正是钱穆一生所看重的…

    2021年8月6日
    03.8K0
  • 季谦先生:道家义理兼论佛道之异同——儒释道西四家的基本原理(三)

    道家学问虽然是很高明的学问,但每个人也都可以做,而且都要做,它关系到你每一分每一秒的生活,直到成圣人。纵使老庄不是圣人,但他们是大智慧者,他们看到圣人的境界,他们向往于圣人,他们希望世上出真的圣人,这是从古以来的定评——老子不是圣人,庄子不是圣人,但是他们看到圣人的境界,所以他们是智者。智者就是能够知道圣人的人。

    儒学义理 2021年7月31日
    02.4K0
  • 季谦先生:对人性的把握不一样,导致其修行的入路不一样——儒释道三家综论(二)

    这样,儒释道三家对人性的把握不一样,导致其修行的入路不一样。不过,佛家的佛性、道家的道心、儒家的圣性,虽然其原始意义与实践入路不一样,但到最后所显发出来的境界,都是超越的,其内容都是无限的,都是相通的,都是盖天盖地,涵摄一切。如果不是这样就不是大教,所以三教都是大教。全世界再也没有像儒释道三家这样的大教了,基督教也有超越面的肯认,但是不透。为什么不透呢?上下两面隔绝,其超越的根据是“起绝”的,所以上帝永远在本体界,人生永远在现实界,你只能靠上帝来救赎,你永远不可能成佛,不可能成圣,不可能成耶稣。但是,东方学问就不一样: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有圣性,人人皆可成圣;人人皆有道心,人人皆可逍遥,皆可成真人。这是人生大智慧,把这两层的分合弄通了,其他道理都通了。牟宗三先生认为这两层的划分是一切哲学的基本模型,世界所有的学问都要收拢在这两层系统内。

    儒学义理 2021年7月29日
    12.7K0
  • 季谦先生:只讲高明的部分,就反而不高明了——儒释道三家综论(一)

    佛家是从现实人生开始说起的,现实人生是无明的、染污的、烦恼的,所以要来个翻转,说无常、无我,以回归真实,叫做“解脱”解开无明虚妄,让生命从染污烦恼中挣脱出来。无明烦恼在我们的生命中,其根源是无限深远的,其内容无穷无尽的,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真正完全解除。譬如我们的思考,不仅恶的念头不能有,连善的念头都不能有,甚至对于最高真理的欣喜向往也不能有。

    儒学义理 2021年7月28日
    22.5K0
  • 钱穆:中国文化七书——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

    拿唐朝以下的三部,汇合上战国时代的四部,可称为中国新的“七经”。我想读了此七部书,始可知得我这次所讲中国思想史“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的所在。

    2021年7月21日
    05.3K0
  • 『珍藏版』季谦先生《论语七讲》第1讲 今生有幸——解读经典的态度与方法(附视频)

    我们这个系列的课程,分成是七个单元,第一个单元叫作“今生有幸”,就是我们能够遇到经典,其中尤其是指我们能够遇到《论语》。第二讲呢,是“儒者的本怀”,就是讲儒家的最核心的意义。这两讲,烘托出《论语》的价值,以及去读《论语》的必要性。那第三讲呢,是从学与思两方面说“学思并进”。第四讲,则是从仁跟智说“仁智双彰”。第五讲呢,是从礼跟乐这两个概念说“礼乐之教”,接下来第六讲是“君子之德”。其中三、四、五、六四讲是从《论语》内部的一些最重要的观念来尝试进入《论语》的内涵,来了解《论语》的意义。第七讲,也就是最后一讲中所说“圣人之境”,是作为我们对孔子的一个向往,它有孔子的境界,而我们尝试着去体贴它、去描述它,来作为我们向往的目的。这样总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课程。

    季谦文集 2021年7月14日
    02.9K0
  • 朱子读书法

    编辑导语:古人读书之病,今人亦有,古人读书之法,今人亦适用。读《朱子读书法》可见朱子读书之用力用心,宋儒之好学、勤学精神跃然纸上,读之令吾辈不敢不用功、不敢不努力!本篇可搭配《读&…

    为人为学 2021年4月28日
    15.3K0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