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
以无为道与道之双重性|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五章老子的哲学第三节
一、以无为道与道体的形容 “道”是通名,人人可讲。老子是通过“无”来了解“道”,进而又以“无”来规定“道”。由“无”而“有”,再进到“无、有”与“物”的关系,这就是形上学存有论…
-
“无”的智慧之进路|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五章老子的哲学第二节
一、以“无为”对治“有为” 对周文之弊,是诸子各家共同感受到的。儒家认为当时的周文(周代的礼乐文化),不但出现“文胜质”的偏差,甚至已经落到“有文无质”的地步。因而主张要以生命…
-
〔朝话〕乡愿无是非,道家齐是非,钧之皆失其正
文/马一浮 原标题:答陈兆平(节选 字数:221) 引用经典:《论语》《孟子》《庄子》 本站文言文阅读提示:遇文义不通处,初期可借助文末注解,静心凝神,一字一句慢慢疏解,假以时…
-
曾昭旭:让浪漫自己来敲门(《让孔子教我们爱》之十)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先进篇》24章) 有朋友看到《让孔子教我们爱》这个书名,好奇地问我“像…
-
道家”无“的境界
无的境界就是虚一静,就是使我们的心灵不黏著固定于任何一个特定的方向上。生命的纷驰、心理的情绪、意念的造作都有特定的方向,黏著在这个地方,就著于此而不能通于彼,你生命黏著于此,我生命…
-
道家所要“无”的是什么?
为什么反对造作呢?大概可以分成三层来说。 最低层的是自然生命的纷驰使得人不自由不自在。人都有现实上的自然生命,纷驰就是向四面八方流散出去。这是第一层人生的痛苦。这在现在的世界特别显…
-
牟宗三:中国有没有哲学?
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
-
季谦先生:人类所有学问的总根源——儒释道西四家的基本原理(一)(含字幕版视频)
我们研究某些学问,如果从它们的根源出发,而不能够综摄它们所有的内容,其错误可能出在两方面,第一方面,那学问本身是成熟的,合理有序而成系统的,但你的思考与推理的能力不够,你推导不下去,当然只能半途而废,那糊涂是因自己的无能而造成的;第二方面,可能那学问本身就是糊涂的,虽然似乎有它的根源,但是它从根源出发以后,并没有按照根源的基本道理来表现,它违背了自己的本性,一个理性的思考者是很容易发现其矛盾的。
-
季谦先生:狭义的宗教与广义的宗教
许多理论的不同都来自于对心性了解不同,宗教的不同,也是由于人类对心性了解的不同。
-
季谦先生:对人性的把握不一样,导致其修行的入路不一样——儒释道三家综论(二)
这样,儒释道三家对人性的把握不一样,导致其修行的入路不一样。不过,佛家的佛性、道家的道心、儒家的圣性,虽然其原始意义与实践入路不一样,但到最后所显发出来的境界,都是超越的,其内容都是无限的,都是相通的,都是盖天盖地,涵摄一切。如果不是这样就不是大教,所以三教都是大教。全世界再也没有像儒释道三家这样的大教了,基督教也有超越面的肯认,但是不透。为什么不透呢?上下两面隔绝,其超越的根据是“起绝”的,所以上帝永远在本体界,人生永远在现实界,你只能靠上帝来救赎,你永远不可能成佛,不可能成圣,不可能成耶稣。但是,东方学问就不一样: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有圣性,人人皆可成圣;人人皆有道心,人人皆可逍遥,皆可成真人。这是人生大智慧,把这两层的分合弄通了,其他道理都通了。牟宗三先生认为这两层的划分是一切哲学的基本模型,世界所有的学问都要收拢在这两层系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