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教四讲
-
季谦先生:简易之教——“体四无”与“用四无”(《阳明良知教四讲》 第4讲 “四无”圆说 第3节)(附视频链接)(完)
所谓顿后要起修,虽然是顿悟了,但是也要用渐教来慢慢地达成顿教所悟的道理;而走的渐教的路,一步一步对治人生的,也不可以忘记本来人心随时可顿。
-
季谦先生:从孔子到王龙溪——一以贯之的成德之教(《阳明良知教四讲》 第4讲 “四无”圆说 第2节)(附视频链接)
就是我们一听到有良知之教,一定要信得及;信得良知及,对良知要有信心,这个对良知的信心,不是你来信它,是良知是可以自信的。那“信得良知及”就不需要再有其他一般的起伏收放,当下即是。
-
季谦先生:天泉证道记——“四无说”的提出(《阳明良知教四讲》 第4讲 “四无”圆说 第1节)(附视频链接)
“即本体便是工夫”,就是讲本体的时候,工夫已经隐含其间,没有不开工夫的本体。那么讲工夫的时候呢?工夫本就是本体之所发,工夫的目的就是要回归本体,所以到最后,工夫的成熟就是“即工夫即本体”。所以最后“工夫与本体相即”。
-
季谦先生:致良知的工夫之学——良知“四有句”(《阳明良知教四讲》 第3讲 良知教 第5节)(附视频链接)
所以在道德之教中,在良知的实践中,可以体悟“人虽有限而可以无限”,因为良知这个心即理本身,它就是一个自由的心灵,自由就是无限的。
-
季谦先生:致良知——阳明对“格物致知”的反省(《阳明良知教四讲》 第3讲 良知教 第4节)(附视频链接)
所以阳明常说,不要把学问当作闲谈,它是真真实实的生命。所以一定要回归自己,自己警觉,自己知道,自己推行,这样叫做良知。
-
季谦先生:朱熹“格致补传”(《阳明良知教四讲》 第3讲 良知教 第3节)(附视频链接)
致良知教,王阳明自己说这个良知之教是我九死一生得来,大家千万不要把它等闲看待。今天我们来讲格物致知之教,大家不要等闲视之。
-
季谦先生: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阳明生平简述(《阳明良知教四讲》 第3讲 良知教 第2节)(附视频链接)
所以致良知这种教导是阳明三十七岁领悟心即理以后,经过三个变化:一个变化是默坐澄心,一个变化是动静一如,到最后的成熟讲致良知。所以我们一提到王阳明的学问就以致良知来做代表。
-
季谦先生:儒学的第三个系统——“以心著性”(《阳明良知教四讲》 第3讲 良知教 第1节)(附视频链接)
北宋初年,周濂溪,张载,程明道这三个人他们是从《中庸》、《易传》这个系统发出来的议论,他们的议论就是这个系统,就是心性合一当中的以“天道、性”为宗的一系统。而这一系统虽然以性天为宗,但是并不否定心与理合一,这个系统反而更加的圆满。
-
季谦先生:心即理与性即理(《阳明良知教四讲》 第2讲 心即理传统 第3节)(附视频链接)
如果是从心即理这个观念上建立的学问,他就是一个儒家的正宗,所以王阳明就说,我这良知之教,“我这里是千圣相传一点滴骨血。”
-
季谦先生:心性之学:道德的进路与宇宙论的进路(《阳明良知教四讲》 第2讲 心即理传统 第2节)(附视频链接)
各位,你要对人性有所体悟,你是由《中庸》的路呢,还是由《孟子》的路?这是中国先秦儒家所留下来的经典,两条路都告诉我们了,所以不简单,这些经典不容易,世界古今中外也只有儒家这样讲人性,而且,讲得面面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