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
王学的分化与发展|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10章<第十章 王学分化与刘蕺山归显於密>第1节
黄宗羲《明儒学案》对于王学的分派,只依地域作分别。并非依据学术异同而分系。到了近世,受西方文化之影响,学界也常用西方学术新词,而有所谓唯心论、唯物论、主观唯心论、客观唯心论,以及保…
-
心意知物与四句教|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9章<王阳明致良知教>第5节
一、心意知物 自朱子以后,《大学》一书成为论学之中心,所以阳明的“致良知”亦必须落在大学上说。大学讲“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因此,致良知亦须落在“心、意、知、物”的整套关联…
-
致良知与逆觉体证|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9章<王阳明致良知教>第4节
致良知之“致”,直接地是“向前推致”之意,等于孟子所说的“扩充”。所谓“致良知”,即是将良知之天理或良知所觉之是非善恶,不使它为私欲所间隔,亦不使它昏昧滑过,而能充分地呈现出来,以…
-
良知感应乃“智的直觉”之感应|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9章<王阳明致良知教>第3节
阳明凡言“本体”,皆是意指当体自己之实性而言。每一实性(如仁、义、礼、智),皆渗透于其他实性而彻尽之,举其一可,举其二三以至于千百,亦无所不可。所以阳明或说真诚恻怛是良知之本体,或…
-
良知即天理|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9章<王阳明致良知教>第2节
“良知”一词,出自孟子。孟子从爱亲敬长之心,指点人的良心,亲亲是仁,敬长是义;人之本心自发地知仁知义,这就是人的良知。推广而言,不但知仁知义是良知,知礼知是非(道德上的是非),亦是…
-
王阳明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完成|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9章<王阳明致良知教>第1节
王阳明(西元一四七二~一五二八年),名守仁,字伯安,学者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他一生思想的演变发展,有所谓前三变与后三变;其实,也正就是他“自我发现”与 “自我完成”的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