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
-
玄奘回归印度的佛教运动|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3卷第6章<佛教回归运动的反响:华严宗>第1节
佛教传入中国,发展到天台,而完成一个通盘的大消化。但唐兴之后,天台转衰。三论宗自吉藏以下,亦后继无人。唯摄论自隋初以来,盛行各地。玄奘(西元六0二-六六四年,此据汤用形《隋唐佛教史…
-
真常心系的代表论典:起信论|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三卷第四章<佛教在中国的传衍(下)>第五节
《大乘起信论》标名为马鸣造,真谛译。印度无此书,后由玄奘倒译为梵文。但如来藏心之思想,则已见于《胜鬘夫人经)、《楞伽经》、《密严经》。《起信论》很可能是以真谛为代表之摄论师与地论师…
-
季谦先生:哲学之古义兼谈“智慧”、“最高善”之意涵(《阳明良知教四讲》 第1讲 道德本义 第2节)(附视频链接)
康德在这里一方面说从希腊以来的对哲学的古义,其实就是对人间最应该追求的学问的本义,追求那个“最高善”,而所追求的“最高善”,其实只是心中的“理念”——理想中的观念——而一个人确实很难达到这种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可以称为“哲学家”。
-
新儒家的志跟业(庐山东林寺版)(附演讲录音)【六小篇之五】
儒家的学问永远是活的,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人类的理性常在,而这个理性,是要在现实中实现的,所以它会面对每个时代、面对每一件事情,而有其有相应地、恰当地处理。所以以儒家的精神,必然会积极地面对他当前的时代。时代不同,针对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处置。但儒家的核心精神——君子之德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