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
-
牟宗三:儒家系统之性格
我们在上一次已经讲过了如何了解诸子的起源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就顺着上一次所讲的再往前进一步,分别就着每一家的学术系统来看,看看这些系统里边有些什么样的问题,有些什么样的主要观念。顺着…
-
季谦先生:《易传》“十翼”
因为这个古经文本身有上经下经,而带动了彖传也分上下,而象传是孔子就着六画的象征,其实是就着六画卦中上下两卦的关系,领悟出一些进德修业的启示,叫“大象传”,还有,对三百八十四爻每爻的…
-
牟宗三:无限智心一观念将如何被确立?
无限智心一观念,儒释道三敎皆有之,依儒家言,是本心或良知;依道家言,是道心或玄智;依佛家言,是般若智或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这都未对象化而为人格神。凡此皆纯自实践理性言,毫不涉及思辨理…
-
季谦先生:易学与人生
《易经》给我们一种开阔的包容的心胸、细腻的感应的心灵,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平稳中正的性情操守。我们为人处世如果能够这样细腻又宽容、积极又中正,,天下还有什么可烦恼的呢?何况刚才说过,读《易经》不是为了趋吉避凶,它以善为吉,以恶为凶、以君子为吉,以小人为凶。我们只要做君子就行了,君子只要让心灵随时回归光明就可以了。这样,就不只是把人做好了,而是以人的仁义来贯通天地的阴阳刚柔,这个人在天地之间叫作顶天立地!希望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要读读《易经》,多多少少从读《易经》受益。不过,再交待一次,最好的是我最先说的——请你先把《易经》多读、熟读,最好是把整本《易经》全部背诵,必定让你终身受益!
-
寂感之神——本体论的妙用|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八章中庸易传的形上思想第五节
《易·系辞上》第五章云:“生生之谓易”。又云:“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系辞下首章亦云:“天地之大德曰生。” 一、天以生为道 天以何为道?依…
-
诚体流行、生物不测|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八章中庸易传的形上思想第三节
一、天道以诚为体 《中庸》第二十章云: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第一句是以“诚”规定天道。天道以诚为体。第二句“诚之”,是使之诚,使不诚归于诚。其实,天道是…
-
〔朝话〕愚者固然不及,智者亦常自作艰难
文/象山先生(陆九渊) 原标题:与胡赵监(节选 字数:213) 引用经典:《孟子》《中庸》《易经》 本站文言文阅读提示:遇文义不通处,初期可借助文末注解,静心凝神,一字一句慢慢…
-
牟宗三:对于“性”之规定(一)《易传》《中庸》一路
以前所讲的仁、智、圣,以及性与天道,都是归结于一个中国哲学的中心问题——“性”的规定问题,这问题可谓历史悠久,自孔子以前一直下贯至宋明以后。综观中国正宗儒家对于性的规定,大体可分两…
-
季谦先生:儒学的第三个系统——“以心著性”(《阳明良知教四讲》 第3讲 良知教 第1节)(附视频链接)
北宋初年,周濂溪,张载,程明道这三个人他们是从《中庸》、《易传》这个系统发出来的议论,他们的议论就是这个系统,就是心性合一当中的以“天道、性”为宗的一系统。而这一系统虽然以性天为宗,但是并不否定心与理合一,这个系统反而更加的圆满。
-
季谦先生:心即理与性即理(《阳明良知教四讲》 第2讲 心即理传统 第3节)(附视频链接)
如果是从心即理这个观念上建立的学问,他就是一个儒家的正宗,所以王阳明就说,我这良知之教,“我这里是千圣相传一点滴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