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
-
牟宗三:存在之理与形构之理之区别
上节吾人说由于伊川、朱子表示此理此性之方式之倒转,又因须通过格物穷理之认知的方式以把握之,此与知识问题有关联,因而遂引生两问题,一是存在之理与形构之理之区别,一是存在之理与归纳普遍…
-
牟宗三:明道之自体上判儒、佛以及其言天理实体与伊川、朱子之不同
根据以上六条,明道首先将平散的定然之理(存有意义的天理)收于秉彝常性,由常性体悟性体(由“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亦可体悟性体),由性体体悟道体,直就道体性体说天理,并反而即以“天理”二…
-
牟宗三:横渠、明道之言理或天理
依前章宋、明儒之分系,对于道体性体之体会只有两种: 1.体会为即活动即存有。 2.体会为只存有而不活动。 又依前章之正名,宋、明儒学亦名曰“性理之学”。“性理” 之得名,普…
-
牟宗三:无限智心一观念将如何被确立?
无限智心一观念,儒释道三敎皆有之,依儒家言,是本心或良知;依道家言,是道心或玄智;依佛家言,是般若智或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这都未对象化而为人格神。凡此皆纯自实践理性言,毫不涉及思辨理…
-
《西铭》的理境及其践履规模|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2章<张横渠“思参造化”>第6节
一、《西铭》原文⑫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
-
濂溪的风格与论赞|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1章<周濂溪“默契道妙”>第1节
第一节 濂溪的风格与论赞 周濂溪(公元一0一七-一0七三年)名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做过几任地方官,辗转于江西、湖南、广东各处,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