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之学
-
科学的性质及其威势|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5卷第3章<西方思想之冲激>第2节
中国传统的学问,是内圣成德之学,是“道统”脉络上的学问。以前称之为性理学、心性之学,今天我们称它是“生命的学问”,与希腊传统的知识性的学问有所不同(但并不相斥)。 由于中国学问…
-
宋明时期:儒家心性之学的新开发(弁言)|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
(一) 从魏晋到隋唐这七八百年中,中华民族的心智力量并没有衰竭。 (1)魏晋阶段,文化生命有歧出,有虚脱,但仍有道家玄智之开显与玄理之畅发。 (2)南北朝阶段,文化…
-
牟宗三:质的世界之根源:心性之学
各位会友,上次讲自然与文化对立。倾向自然,其背后的精神,是量的精神。质的世界是价值世界。就其客观化日久生弊而言,量的精神之转出,确是一步解放。然而从十九、二十世纪(从中国说,这三、…
-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未来
中国民族具有独特的优点,那就是消纳外来思想外来文化的高度融摄能力,从而我们亦可说中国是一个大海绵,彷佛对甚么都能吸收接受。试看人类的历史,有哪一民族真能如此? 中国二千年来的历史正好比长江出三峡。弯弯曲曲好像总在郁闷著。然而实可说是大酝酿。一出三峡,便直通大海了。
-
即心言性——性善|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四章孟子的心性之学第一节
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人。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三七二——二八九),八十四岁。孟子一生的行迹,和孔子极相类似:开始是“设教授徒”接着便“周游列国”,寻求行道的机会;…
-
季谦先生:心性之学:道德的进路与宇宙论的进路(《阳明良知教四讲》 第2讲 心即理传统 第2节)(附视频链接)
各位,你要对人性有所体悟,你是由《中庸》的路呢,还是由《孟子》的路?这是中国先秦儒家所留下来的经典,两条路都告诉我们了,所以不简单,这些经典不容易,世界古今中外也只有儒家这样讲人性,而且,讲得面面俱到。
-
我们对于世界学术思想之期望——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十二)(牟宗三 徐复观 张君劢 唐君毅 )
而人不能超化其存在之本身,以向上升进于神明,则人之存在本身不能承载上帝,而宗教信仰亦随时可以动摇。同时人亦承载不起其自身所造成之知识世界,与科学技术所造成之文明世界,故原子弹似随时要从人手中滑出去,以毁灭人类自己。人亦承载不起由其自身所定之政治社会之法制组织,对个人自由所反施之压迫。此即为现代之极权国家对个人自由所反施之压迫,而今之产业社会之组织对个人自由,亦同有此压迫。
-
中国历史文化所以长久之理由——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七)(前言)(牟宗三 徐复观 张君劢 唐君毅)
中国儒者所讲之德性,依以前我们所说,其本原乃在我们之心性,而此性同时是天理,此心亦通于天心。此心此性,天心天理,乃我们德性的生生之原,此德性既能润泽我们之身体,则此身体之存在,亦即为此心此性之所主宰,天理天心之所贯彻,因而被安顿调护,以真实存在于天地之间。
-
中国心性之学的意义——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六)(牟宗三 徐复观 张君劢 唐君毅 )
因中国此种由孔孟至宋明之心性之学,有此种特殊的性质,所以如果一个人其本身不从事道德实践,或虽从事道德实践,而只以之服从一社会的道德规律或神之命令与新旧约圣经一章一句为事者,都不能真有亲切的了解。换句话说,即这种学问,不容许人只先取一冷静的求知一对象,由知此一对象后,再定我们行为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