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
-
牟宗三:明道之自体上判儒、佛以及其言天理实体与伊川、朱子之不同
根据以上六条,明道首先将平散的定然之理(存有意义的天理)收于秉彝常性,由常性体悟性体(由“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亦可体悟性体),由性体体悟道体,直就道体性体说天理,并反而即以“天理”二…
-
牟宗三:横渠、明道之言理或天理
依前章宋、明儒之分系,对于道体性体之体会只有两种: 1.体会为即活动即存有。 2.体会为只存有而不活动。 又依前章之正名,宋、明儒学亦名曰“性理之学”。“性理” 之得名,普…
-
牟宗三:宋、明儒之分系
以上言通而为一,是就宋、明儒总持地言之,并由《论》、《孟》、《中庸》、《易传》之发展以明其通而为一为合法。然此通而为一亦不是开始时即如此。又先秦儒家是由《论》、《孟》发展至《中庸》…
-
牟宗三:宋、明儒之课题
如上节所述,宋、明儒是把《论》、《孟》、《中庸》、《易传》与《大学》划为孔子传统中内圣之学之代表。此五部经典,就分量方面说,亦并不甚多。但此中当有辨。据吾看,《论》、《孟》、《中庸…
-
牟宗三:所谓“新儒学”:新之所以为新之意义
宋、明心性之学,西方学者一般亦称之为“新儒学”(neoConfucianism)。中国以前并无此名,儒学即儒学耳,何“新”之有?宋、明儒者亦不以为其所讲者是“新儒学”,彼等以为其…
-
牟宗三:正名:宋明儒学之定位
宋、明六百年之儒学通常亦名“宋明理学”。“理学”之“理”字固有实指,但人可就表面只想其通泛之意义。平常有词章、义理、考据之分,就《易经》言,有象数、义理之别。若如此使用“义理”,则…
-
刘蕺山之归显于密、以心著性|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10章<第十章 王学分化与刘蕺山归显於密>第2节
刘蕺山(西元一五七八~一六四五年),名宗周,学者称蕺山先生,浙江山阴人。 蕺山为理学之殿军,其晚年所著《人谱》一书,近里著己,实自道生平所得力,尝举作圣工夫六事:(1)凛闲居以…
-
心意知物与四句教|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9章<王阳明致良知教>第5节
一、心意知物 自朱子以后,《大学》一书成为论学之中心,所以阳明的“致良知”亦必须落在大学上说。大学讲“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因此,致良知亦须落在“心、意、知、物”的整套关联…
-
致良知与逆觉体证|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9章<王阳明致良知教>第4节
致良知之“致”,直接地是“向前推致”之意,等于孟子所说的“扩充”。所谓“致良知”,即是将良知之天理或良知所觉之是非善恶,不使它为私欲所间隔,亦不使它昏昧滑过,而能充分地呈现出来,以…
-
良知感应乃“智的直觉”之感应|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9章<王阳明致良知教>第3节
阳明凡言“本体”,皆是意指当体自己之实性而言。每一实性(如仁、义、礼、智),皆渗透于其他实性而彻尽之,举其一可,举其二三以至于千百,亦无所不可。所以阳明或说真诚恻怛是良知之本体,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