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
-
刘蕺山之归显于密、以心著性|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10章<第十章 王学分化与刘蕺山归显於密>第2节
刘蕺山(西元一五七八~一六四五年),名宗周,学者称蕺山先生,浙江山阴人。 蕺山为理学之殿军,其晚年所著《人谱》一书,近里著己,实自道生平所得力,尝举作圣工夫六事:(1)凛闲居以…
-
心意知物与四句教|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9章<王阳明致良知教>第5节
一、心意知物 自朱子以后,《大学》一书成为论学之中心,所以阳明的“致良知”亦必须落在大学上说。大学讲“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因此,致良知亦须落在“心、意、知、物”的整套关联…
-
致良知与逆觉体证|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9章<王阳明致良知教>第4节
致良知之“致”,直接地是“向前推致”之意,等于孟子所说的“扩充”。所谓“致良知”,即是将良知之天理或良知所觉之是非善恶,不使它为私欲所间隔,亦不使它昏昧滑过,而能充分地呈现出来,以…
-
良知感应乃“智的直觉”之感应|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9章<王阳明致良知教>第3节
阳明凡言“本体”,皆是意指当体自己之实性而言。每一实性(如仁、义、礼、智),皆渗透于其他实性而彻尽之,举其一可,举其二三以至于千百,亦无所不可。所以阳明或说真诚恻怛是良知之本体,或…
-
宋元之际与元初诸儒|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8章<朱陆门人后学与元初诸儒>第3节
自宋室南渡,北方陷于金,及蒙古联宋以灭金,南宋亦衰微不振,国势阽危。元世祖在位三十五年,即位之二十年,宋帝昺溺海死,宋亡。故元代之初,北为元,南为宋,此所谓宋元之际也。 一、元…
-
象山门人与后学|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8章<朱陆门人后学与元初诸儒>第2节
一、杨慈湖与甬上诸贤 杨慈湖(西元一一四一~一二二六年),字敬仲,浙江慈溪人,学者称慈湖先生。慈湖在象山门下,年辈最长(少象山二岁),享寿最高,造诣最深,影响最大,而传衍亦最久…
-
朱子门人与后学|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8章<朱陆门人后学与元初诸儒>第1节
朱子门庭广大,《宋元学案》卷六十二至卷七十,皆其正传。但内在于朱子学系统本身而言,有关的重大问题,几乎全为朱子所厘定,他的门人很难再有大的开发。本节只择其要,未及详备。 一、蔡…
-
朱陆异同述评|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7章<象山学是孟子学>第5节
八百年来,“朱陆异同”,一直喧腾人口,不易论定。其实,这个问题是可以说明的。 一、朱陆心性思想的对校 心性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孔子以下,历代诸儒的心性讲论,虽然内容繁复,…
-
象山与禅以及象山辨佛|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7章<象山学是孟子学>第4节
一、朱子对象山之称赏与攻其为禅 象山说“朱元晦泰山乔岳,可惜学不见道,枉费精神,遂自担阁。”(语录)可见他虽然对朱子的学问路数并不相契,但对朱子“泰山乔岳”之弘大气象则能欣赏。…
-
心即理,心同理同|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7章<象山学是孟子学>第3节
一、心即理 象山论学,不常说“性”,因为心即是性。心性不二,乃孟子旧义,亦是伊川朱子以外,所有宋明儒者所共许的通义。象山真下从“明本心、先立其大”入手,故其学只是一心之朗现与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