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儒
-
心、性、情与理气论之综述|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6章<朱子的性理学>第四节
在尚未论及朱子的工夫论之前,还须综观朱子论“心、性、情”以及论“理气”的基本义旨。 一、论“心”:心是气之灵 一般论述朱子的性理学,很少单提他的心论。朱子不同意陆象山“心即…
-
“仁说”的论辩:性理学的完成|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6章<朱子的性理学>第三节
一、“仁说”缘起 中和问题,本就是心性问题,而心性问题又以“仁”为根核。朱子四十岁成立中和新说,再经三数年之浸润与议论,乃又展开关于“仁说”之论辩。这两步论辩,代表朱子思想奋斗…
-
居敬与格物穷理|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4章<伊川义理转向与洛学南传>第6节
《二程遗书》第十八有句云: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明道言存诚,是存养“仁体”,存养“於穆不已”之体。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亦是直通“於穆不已”之体而言。故敬曰敬体…
-
“论心”之实义|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4章<伊川义理转向与洛学南传>第5节
伊川论“心”之语,显得很模稜依似,很难得知其确定的条理及其立言之分际,亦很难了解其概念的本质的主张究竟何在?⑤他据孟子言“尽心、知性、知天”而说“心也、性也、天也,非有异也。”⑥在…
-
论性与论气|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4章<伊川义理转向与洛学南传>第4节
一、论性不论气或论气不论性 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一本此下云:二之则不是。)(遗书第六) 此条乃论性之法语。牟先生以为,无论是明道所说,或是伊川所说,皆可视…
-
仁性爱情|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4章<伊川义理转向与洛学南传>第3节
由于伊川直说“性即理”(心,不是性,亦不是理),所以对于“仁”的理解亦不同于明道,而直说“仁是性,爱是情”,终于开启了朱子后来所极成的“心性情三分”的思想格局。 事实上,明道专…
-
伊川义理转向:天理“只存有而不活动”|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4章<伊川义理转向与洛学南传>第2节
明道提出“天理”二字,伊川接着说“性即理也”,表示儒家思想中的“性”字即意指天理本体。伊川这句话,当然是儒家重要的“法语”,明道与所有的理学家(包括陆王)都是认同的。明道既卒,伊川…
-
二程异同|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4章<伊川义理转向与洛学南传>第1节
程伊川(西元一〇三三~一一〇七年)名颐,字正叔,小明道一岁。后世称明道为大程子,伊川为小程子,合称二程。 伊川年十八,游太学,时胡安定为直讲,以“颜子所好何学”试诸生,见伊川“…
-
天理的涵义|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3章<明道的造诣与地位>第4节
二程全书、外书第十二,有一条云: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明道说“天理”二字,是他“自家体贴出来”。“体贴”二字是关键。原始经典中的“帝、天、天道、…
-
对天道的体悟|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3章<明道的造诣与地位>第3节
一、道不即是阴阳,而亦不离阴阳 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曰“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亦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