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儒
-
象山与禅以及象山辨佛|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7章<象山学是孟子学>第4节
一、朱子对象山之称赏与攻其为禅 象山说“朱元晦泰山乔岳,可惜学不见道,枉费精神,遂自担阁。”(语录)可见他虽然对朱子的学问路数并不相契,但对朱子“泰山乔岳”之弘大气象则能欣赏。…
-
心即理,心同理同|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7章<象山学是孟子学>第3节
一、心即理 象山论学,不常说“性”,因为心即是性。心性不二,乃孟子旧义,亦是伊川朱子以外,所有宋明儒者所共许的通义。象山真下从“明本心、先立其大”入手,故其学只是一心之朗现与申…
-
复其本心,先立其大|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7章<象山学是孟子学>第2节
一、复其本心 志是心之所向,亦是心所存主,此乃各人自己生命中之事,故各人之志,亦惟各人自知。人何以能辨自己所志者是义或是利?又如何能保证徙义而弃利?此则涉及心与理的问题。亦即所…
-
辨志、辨义利|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7章<象山学是孟子学>第1节
象山自认其学,只是一句“先立其大”(本孟子语)。牟先生亦说象山之学,只是: 一心之朗现、一心之申展、一心之遍润。① 如此看来,象山心学,真是简易、直截。然而若要论述象山学,…
-
象山小传|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7章<象山学是孟子学>
陆九渊,字子静,江西抚洲金谿人。少朱子九岁而早卒八年,五十四岁(西元一一三九~一一九二年)。晚年讲学于应天山,以其形似巨象,改名象山,自号象山翁。学者称象山先生。 象山为晚唐宰…
-
朱子“即物穷理”的时代意义|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6章<朱子的性理学>第六节
朱子系统中的“即物穷理”,是顺着“察识情变”而推进一步。因为已发之情必有所对(对此而有喜怒,对彼而有哀乐等等),所对者即是“物”(含一切对象性的人、事、物)。物、必有其所以如此存在…
-
朱子的工夫论|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6章<朱子的性理学>第五节
一、工夫进路之形成 朱子经过中和参究与仁说论辩之后,便落在“大学”以建立他的学问纲领与义理规模。在朱子之前,对于“大学”之成篇,没有人确实指认是出于何人之手。朱子则认定“大学”…
-
牟宗三:古人讲学的义法
各位会友,今天是我们人文友会第十六次聚会。我上次由王学讲起,说到工夫过程中的毛病 :一、玩弄光景,二、簸弄精神(亦曰簸弄精魂),三、气魄承当。这是古人讲学于真假相似之际所认为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