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
历代哲人生卒年表|蔡仁厚《中国哲学史》
群圣: 伏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孔子(仲尼) 西元前五五一~四七九(七十三) 曾参(子舆) 西元前五〇五~? 孔伋(子思) 西元前?四八一~? 墨翟 西元前?四八〇~三…
-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后记
书稿清样之后,想再说几句话。 首先,我那本《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内容,大致上虽已移入、融入这部哲学史中,但那本大纲还是具有独立阅读的价值。在我自己看来,这前后两书,分开读或合起来…
-
对天道的体悟|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3章<明道的造诣与地位>第3节
一、道不即是阴阳,而亦不离阴阳 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曰“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亦形…
-
宋明时期:儒家心性之学的新开发(弁言)|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
(一) 从魏晋到隋唐这七八百年中,中华民族的心智力量并没有衰竭。 (1)魏晋阶段,文化生命有歧出,有虚脱,但仍有道家玄智之开显与玄理之畅发。 (2)南北朝阶段,文化…
-
公案话头举隅(六则)|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3卷第7章<佛教的“教外别传”:禅宗的异采>第5节
禅家之分派,实无基本宗旨上之差异,而只是接引手法之不同。公桉话头,有时能显示一规路,但有时则只是当机之表现手法。手法既须「当机」,故局外人之揣想,常不免刻舟求剑,强作…
-
华严宗思想述要(下)|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3卷第6章<佛教回归运动的反响:华严宗>第4节
法界缘起,必有缘起之法,“法”是因地中随缘起现、随缘修行,以至成佛之长串过程中,所显示的种种差别事。这些事当初只是随缘起现,至还灭成佛后,复由佛心映现,即于佛海印定中映现为法界缘起…
-
华严宗简史及其判教|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3卷第6章<佛教回归运动的反响:华严宗>第2节
一、华严宗简史 杜顺(西元五五七一一六四0年)于隋开皇十三年(五九三年)依华严立说,著有《法界观门》等书。弟子智俨(西元六0二一一六六八年)著有《搜玄记》、《一乘十玄门》等…
-
玄奘回归印度的佛教运动|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3卷第6章<佛教回归运动的反响:华严宗>第1节
佛教传入中国,发展到天台,而完成一个通盘的大消化。但唐兴之后,天台转衰。三论宗自吉藏以下,亦后继无人。唯摄论自隋初以来,盛行各地。玄奘(西元六0二-六六四年,此据汤用形《隋唐佛教史…
-
天台圆教及其思想|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3卷第5章<对佛教教理的消化:天台判教及其思想>第4节
四、圆教 圆教者,圆妙、圆满,圆足、圆顿、圆实之谓。所谓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此是相应《法华经》开权显实、发迹显本而成之圆教。凡圆教,笼统言之,…
-
天台五时判教|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三卷第五章<对佛教教理的消化:天台判教及其思想>第三节
判教之判,乃分判义,亦即安排之意。依佛教,一切经皆佛说。但佛陀所说之经典,何以彼此有不同?有异议?佛之所说,不能有错,各经所说既皆无错误。则其异说,亦应各有所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