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辩
-
墨辩中的哲学性理论|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七章名家与墨辩第四节
“墨辩”指《墨子》书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文献。其时代在名家之后,而成篇则在庄子天下篇之前,乃后期墨家之理论。(请参阅陈癸淼《墨辩研究》(台北:学生书局)…
-
辩者之徒的怪说|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七章名家与墨辩第三节
《庄子·天下篇》在举述惠施“历物之意”八事之后,又列举了辩者的主张二十一条,并说: 辩者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
-
公孙龙之“离坚白”|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七章名家与墨辩第二节
一、综述“名实、通变、指物”各篇主旨 公孙龙的年辈稍后于惠施。今本《公孙龙子》共六篇:迹府、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 “迹府”一篇,是后人汇记公孙龙事迹之文…
-
惠施之“合同异”|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七章名家与墨辩第一节
名家通过墨辩而到荀子之“正名”,可视为一系相承的逻辑心灵之发展,代表中国文化“重智”的一面。名家的代表人物是惠施与公孙龙,二人生卒年皆不可确考。惠施与庄子同时而稍早,公孙龙与荀子并…
-
牟宗三:中国有没有哲学?
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