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海普通会员
-
摄宗教于人文
人类文化的第一阶段,几乎都是宗教为主。其中有的发展为高级的形态,有的停滞而无大改变,有的则随其文化生命之自觉与开发,而有质的转化与提升,华夏文化即是如此。这样的价值取向,在孔子之前…
-
牟宗三:从西方哲学进至儒家学术——<王阳明致良知教>引言
一 西方的传统哲学大体是以逻辑思考为其进路,逻辑思考首先表现为逻辑定义。由逻辑定义,把握一物之“体性”(本质),此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所说之理型、形式或共理。由此前进,即成…
-
季谦先生:对人性的把握不一样,导致其修行的入路不一样——儒释道三家综论(二)
这样,儒释道三家对人性的把握不一样,导致其修行的入路不一样。不过,佛家的佛性、道家的道心、儒家的圣性,虽然其原始意义与实践入路不一样,但到最后所显发出来的境界,都是超越的,其内容都是无限的,都是相通的,都是盖天盖地,涵摄一切。如果不是这样就不是大教,所以三教都是大教。全世界再也没有像儒释道三家这样的大教了,基督教也有超越面的肯认,但是不透。为什么不透呢?上下两面隔绝,其超越的根据是“起绝”的,所以上帝永远在本体界,人生永远在现实界,你只能靠上帝来救赎,你永远不可能成佛,不可能成圣,不可能成耶稣。但是,东方学问就不一样: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有圣性,人人皆可成圣;人人皆有道心,人人皆可逍遥,皆可成真人。这是人生大智慧,把这两层的分合弄通了,其他道理都通了。牟宗三先生认为这两层的划分是一切哲学的基本模型,世界所有的学问都要收拢在这两层系统内。
-
季谦先生:只讲高明的部分,就反而不高明了——儒释道三家综论(一)
佛家是从现实人生开始说起的,现实人生是无明的、染污的、烦恼的,所以要来个翻转,说无常、无我,以回归真实,叫做“解脱”解开无明虚妄,让生命从染污烦恼中挣脱出来。无明烦恼在我们的生命中,其根源是无限深远的,其内容无穷无尽的,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真正完全解除。譬如我们的思考,不仅恶的念头不能有,连善的念头都不能有,甚至对于最高真理的欣喜向往也不能有。
-
季谦先生:狭义的宗教与广义的宗教
许多理论的不同都来自于对心性了解不同,宗教的不同,也是由于人类对心性了解的不同。
-
蔡仁厚:儒家精神与道德宗教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文化问题。讲文化,除了民主与科学,还有道德与宗教,另外还有文学与艺术。
-
宋明时期:儒家心性之学的新开发(弁言)|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
(一) 从魏晋到隋唐这七八百年中,中华民族的心智力量并没有衰竭。 (1)魏晋阶段,文化生命有歧出,有虚脱,但仍有道家玄智之开显与玄理之畅发。 (2)南北朝阶段,文化…
-
牟宗三:对于“性”之规定(一)《易传》《中庸》一路
以前所讲的仁、智、圣,以及性与天道,都是归结于一个中国哲学的中心问题——“性”的规定问题,这问题可谓历史悠久,自孔子以前一直下贯至宋明以后。综观中国正宗儒家对于性的规定,大体可分两…
-
季谦先生:讲学之必要性与儒学在人类总体学问之定位(《阳明良知教四讲》 第1讲 道德本义 第1节)(附视频链接)
假如内心的省悟深,刚才说的,它就具备有客观性乃至具有永恒性。再接着就是能不能表达的清楚,表达的清楚也是一种能力。因此,“立于礼”在现代的学术研究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
牟宗三:所欲、所乐与所性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尽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