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厚
躬厚的头像

躬厚编辑

君子必自反
9 文章
2 评论
0 粉丝
  • 曾昭旭:不要轻率挥霍我们的爱(《让孔子教我们爱》之四十六)

    说到爱人,我们千万不要自许过高,轻夸海口,而应该从志于道的理想高度,降到据于德的现实立足点,去老老实实问自己此时此地我能够做些什么。

    情感婚恋 2022年7月21日
    01.4K0
  • 曾昭旭:爱是因内力充沛而有效(《让孔子教我们爱》之四十五)

    恕是爱人行动的向外伸展,忠是使这爱人行动能有效伸展的根本动力。原来爱之所以能有效而感人,关键还是在内在动力的真诚充沛啊!

    情感婚恋 2022年7月15日
    01.3K0
  • 曾昭旭:创造意义的最佳途径就是去爱(《让孔子教我们爱》之四十四)

    所谓“自我认同”的核心要义:我乃是认同我为我,而不是认同某些外在标签(如土地、血统、国号、政党、球队、身份、地位、别人的评价乃至自我的期许……)为我。也就是说,纯粹的自我是没有任何内容的,它只是一点单纯的自我意识。人必须看透到这一层,才能建立绝对无条件的自尊与自信,才能如陆象山所说:“某虽不识得一个字,也需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翻成现代口语就是:“就算我一无所有,也依然顶天立地!”这样的自我意识,才是独立、自由的真我,能这样面对自我,才算是忠(忠于自我)。

    情感婚恋 2022年7月8日
    01.2K0
  • 曾昭旭:怎样进行意义的创造呢(《让孔子教我们爱》之四十三)

    谁来负责向往理想、善用才质,而接通两者,圆成一体呢?就是每一个当事人自己的创造性心灵,即所谓“依于仁”(取决于每人的心是否能充分呈现他的创造性——仁)。一般粗疏地看,似乎人的才质也可以借由别人的善用而成才,但那样只能成就生命的工具价值,而无法成就主体价值。若扣紧生命存在的核心价值(如自由感、相爱感)而论,毕竟是只能靠每个人自己创造而得。

    情感婚恋 2022年7月1日
    01.3K0
  • 曾昭旭:所有意义感都仅能通过创造而获致(《让孔子教我们爱》之四十二)

    针对人的价值需求,是只有通过每个人自己的创造才能实现,而不可能外求而得。就算我们已有幸活在一个由前人创造而成的优美文化环境中(这也可以称为“道”,所谓“天下有道”),我们也不能免费获得意义感的满足,而仍需付出起码的创造力才行。我们即使不必付出原创性的创造(真正无中生有),至少也需付出选择性创造(别人创造出不同选项,我负责选一个对我恰当的),或诠释性创造(即使无可选择,我们也能对这唯一的选项作于己有益的使用或诠释),以期点化这价值中立的客观世界,让它对我的人生具有价值。所以孔子才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是不可能免费提供人价值的,所有价值感都要靠人去创造而得)。

    情感婚恋 2022年6月24日
    01.0K0
  • 曾昭旭:实践人道就是为人的宿命(《让孔子教我们爱》之四十一)

    当人已经吃饱饭,那种意义、价值、尊严、自由、爱的高需求便自然会出现,光靠物质条件已不能再给人充分的满足感了(有再多的钱也没用)。所谓“士志于道”不宜解释为“一个人立志求道”,因为这样说太空洞抽象;而应该理解为“一个人心中已自然浮现出意义价值的需求”(志”是“心之所之”,“道”就是“意义、价值之所在)。

    情感婚恋 2022年6月17日
    01.2K0
  • 曾昭旭:人生的生存需求与价值需求(《让孔子教我们爱》之四十)

    孟子曾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君子存之,庶人去之。”)因此严格说来,人在困于衣食,无暇他顾之时,是不配称为人的、必得这意义、价值、尊严、自由、爱的高级需求出现,人才真正从动物跨越到人的领域,而开始学习做一个人。因此孟子才认为要自觉地付出努力以保存人性、学习做人的才是君子(君子存之),至于一般人,因无此自觉与努力,这人性就会逐渐隐没流失(庶人去之)。

    情感婚恋 2022年6月9日
    01.2K0
  • 曾昭旭:生命的正面存在感与负面存在感(《让孔子教我们爱》之三十九)

    生命的正面存在感。是指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充实、饱满、自由、自在,这当然是一种生命充分存在之感,它的主要表征就是悦乐。至于负面存在感,即是一种生命的不存在感(或生命不充分存在之感,也就是一种残缺感),真切感受到自己的残缺、不存在,当然就会起一种“我可能消失、不存在”的恐惧与优虑(例如人会怕死),也会有一种因不知道要怎样做才能让生命恢复存在的彷徨(惑),此即孔子所谓“忧、惧、惑”。(一个生命健康的人是不会对自我存在感到忧惧惑的,反之,当人生命受伤,变得不仁、不智、不勇的时候,忧惧惑等负面情绪就自然会在他心上浮现。)

    情感婚恋 2022年6月2日
    01.6K0
  • 曾昭旭:怨天尤人是生命受伤的更深微征状(《让孔子教我们爱》之三十八)

    我一贯的自处之道,就是在行有不得的时候,不去怨天尤人,而是期勉自己坦诚面对自己的有限与挫败,而就在这挫败经验中,学习接纳失败,重建连失败都不能打击的根本自信!因此,虽然人们不了解我,那也没有关系,因为我知道老天会了解我的!

    2022年5月27日
    02.0K1
点击查看更多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