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
明代初期的理学|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9章<王阳明致良知教>前言
明初大儒方孝孺(西元一三五七~一四〇二年),浙江台州宁海人。燕王(成祖)初起兵靖难时,姚广孝特嘱咐曰:“孝孺必不降,不可杀之;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及南京城破,建文帝失踪,人…
-
宋元之际与元初诸儒|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8章<朱陆门人后学与元初诸儒>第3节
自宋室南渡,北方陷于金,及蒙古联宋以灭金,南宋亦衰微不振,国势阽危。元世祖在位三十五年,即位之二十年,宋帝昺溺海死,宋亡。故元代之初,北为元,南为宋,此所谓宋元之际也。 一、元…
-
象山门人与后学|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8章<朱陆门人后学与元初诸儒>第2节
一、杨慈湖与甬上诸贤 杨慈湖(西元一一四一~一二二六年),字敬仲,浙江慈溪人,学者称慈湖先生。慈湖在象山门下,年辈最长(少象山二岁),享寿最高,造诣最深,影响最大,而传衍亦最久…
-
朱子门人与后学|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8章<朱陆门人后学与元初诸儒>第1节
朱子门庭广大,《宋元学案》卷六十二至卷七十,皆其正传。但内在于朱子学系统本身而言,有关的重大问题,几乎全为朱子所厘定,他的门人很难再有大的开发。本节只择其要,未及详备。 一、蔡…
-
朱陆异同述评|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7章<象山学是孟子学>第5节
八百年来,“朱陆异同”,一直喧腾人口,不易论定。其实,这个问题是可以说明的。 一、朱陆心性思想的对校 心性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孔子以下,历代诸儒的心性讲论,虽然内容繁复,…
-
象山与禅以及象山辨佛|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7章<象山学是孟子学>第4节
一、朱子对象山之称赏与攻其为禅 象山说“朱元晦泰山乔岳,可惜学不见道,枉费精神,遂自担阁。”(语录)可见他虽然对朱子的学问路数并不相契,但对朱子“泰山乔岳”之弘大气象则能欣赏。…
-
心即理,心同理同|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7章<象山学是孟子学>第3节
一、心即理 象山论学,不常说“性”,因为心即是性。心性不二,乃孟子旧义,亦是伊川朱子以外,所有宋明儒者所共许的通义。象山真下从“明本心、先立其大”入手,故其学只是一心之朗现与申…
-
复其本心,先立其大|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7章<象山学是孟子学>第2节
一、复其本心 志是心之所向,亦是心所存主,此乃各人自己生命中之事,故各人之志,亦惟各人自知。人何以能辨自己所志者是义或是利?又如何能保证徙义而弃利?此则涉及心与理的问题。亦即所…
-
辨志、辨义利|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7章<象山学是孟子学>第1节
象山自认其学,只是一句“先立其大”(本孟子语)。牟先生亦说象山之学,只是: 一心之朗现、一心之申展、一心之遍润。① 如此看来,象山心学,真是简易、直截。然而若要论述象山学,…
-
象山小传|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7章<象山学是孟子学>
陆九渊,字子静,江西抚洲金谿人。少朱子九岁而早卒八年,五十四岁(西元一一三九~一一九二年)。晚年讲学于应天山,以其形似巨象,改名象山,自号象山翁。学者称象山先生。 象山为晚唐宰…